肠易激综合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生竟然给患者开无效药请您评评理 [复制链接]

1#

本期关键词

安慰剂治疗患者自主性

案例呈现

本案例根据真实案例改编[1]

刘女士,50岁,因月经期不规律,同时伴有焦虑、心慌、经常出汗、失眠就诊于妇产科王医生的门诊,王医生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即更年期综合征,予以激素替代治疗,出汗、心慌等客观症状有了明显缓解。

但是刘女士依然十分焦虑,在王医生进一步和患者沟通中得知:由于刘女士的母亲就是在她这个年纪因子宫内膜癌过世,她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也非常担忧,以至于开始严重影响她的情绪和生活。

王医生推荐她到心理医学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刘女士果断拒绝,怕身边的人听闻后认为自己得「精神病」。多次劝说及开导无效后,王医生心生一计——给患者开具一种无害但也无法预防子宫内膜癌的保健药,并声称这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特效药」。刘女士服用后果然她的焦虑和失眠有所缓解,也因此对王医生信任有加,坚持数年随诊开药。

不过直到某一天,她突然从朋友口中得知自己所服药物只是保健药,并无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功效。刘女士当晚再次失眠,第二医院,称医生骗她吃无效药,收取黑心钱,要求王医生偿还多年药费;而王医生则无比委屈,反驳道这属于安慰剂疗法。

请您评评理:你怎么看待安慰剂疗法?

医疗指征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安慰剂效应的认知也不同,不过大体来讲,安慰剂效应就是指针对疾病具有非特异性的治疗效果,主要依靠精神心理作用起效。安慰剂疗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2点[2]:

1)作为试验性研究的对照,消除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因为安慰剂效应造成的差别;

2)实际临床治疗。

不过既然安慰剂作为非特异性治疗而依然有效,就自然存在一项最重要、也最特殊的要求:需要使使用者相信该治疗有效——即使有时候需要「欺骗」患者。

实际上,从下表可以看出,不同人群看待同一治疗的角度或许是完全不同的:

情景

药物提供者

患者

研究员

疼痛患者输注盐水

安慰剂

特异性治疗

安慰剂

怀疑病*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

非指征治疗

特异性治疗

安慰剂

偏方治疗儿童感冒(由不相信偏方的医生开具)*

安慰剂

特异性治疗

安慰剂

偏方治疗儿童感冒(由偏方所有者开具)*

特异性治疗

特异性治疗

安慰剂

*原文为顺势治疗,本处改编只为举例,并非真实情况,如有冒犯,小编表示十分抱歉[2]。对于安慰剂是否有效,科学界早已有诸多研究,虽然我们经常忽略心理因素,不过结果显示许多安慰剂,不论手术或是药物或是「咒语」,都是有实在疗效的:高血压、帕金森、重度抑郁症等研究中使用的糖片安慰剂,不仅使患者自主感受改善,同时对于客观指标也有明显的提升[3-5]。那么是否为了达到更好的安慰剂效应就一定需要欺骗呢?——其实不然,最关键的在于患者本人对于治疗的正向预期。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真的想相信安慰剂有效,即使知道自己吃下的是安慰剂也会有效果。正如所谓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你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只不过往往靠「善意的谎言」操作起来更加容易。

小编导读

——TED-ED「Thepoweroftheplaceboeffect」byEmmaBryce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有些人理解就是可悲地去相信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人理解就是信仰的力量。究竟是如何起效,小编也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安慰剂效应」绝对不等同于「无效」。虽然我们经常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挂在嘴边,但真正相信靠心理调整来治疗疾病的或许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患者听到自己接受安慰治疗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就是黑心医生欺骗无知患者。其实,安慰治疗对于某些情况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比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功能性疾病,像疑病、焦虑、疲劳、肠易激等。不过真正给出安慰治疗的建议之前,甚至要更加谨慎地排查器质性疾病,以免延误病情。安慰治疗本身就是没有所谓指征的,因此对医生本身是一个更大的考验。不过我想激怒刘女士的不仅在于质疑药物是否有效,更多的可能是源于王医生「欺骗」她的这种行为。那么请机智的朋友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安慰治疗是否应该?这种为使患者获益而善意的「欺骗」是否又是合理的?

E.L.Trudeau(墓志铭)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参考文献

[1]Perimenopause–ARealWoman’sStor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