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一种痛苦;死,更是一种痛苦。生,是我们的过去;死,是我们的未来。面对这从生到死的痛苦,有谁丝毫不恐惧和战栗呢?
本质上,意识是一种悲剧,生命是一种悲剧意识,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意识的成长,而痛苦就是意识成长的必经之路。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一、痛并快乐着
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
如果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去。即使是最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彻底也仅是理论上的,在现实生活中,生存本能仍然驱使他们不断受小小的希望鼓舞,从而能忍受这遭到他们否定的人生。
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得愉快在己,活得长久在天。而且,活得长久本身未必是愉快。
世人把人生的归宿安排在晚年,竟然把安度晚年看作一种幸福。一本即将焚毁的书,何必去操心它有没有一张光滑的封底呢?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欢乐滋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请不要责备“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人如何还能正常地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过多少伤疤,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生命连同它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虚幻的。这个观念对于快乐是一个打击,对于痛苦未尝不是一个安慰。
人生的所有重大苦难都起源于关系。对付它的方法之一便是有意识地置身在关系之外,和自己的遭遇拉开距离。例如,在失恋、亲人死亡或自己患了绝症时,就想—想恋爱关系、亲属关系乃至自己的生命的纯粹偶然性,于是获得一种类似解脱的心境。然而,毕竟身在其中,不是想跳就能跳出来的。无我的空理易明,有情的尘缘难断。认识到因缘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缘又是一回事。
对于人生的苦难,除了忍,别无他法。一切透彻的哲学解释不能改变任何—个确凿不移的灾难事实。例如面对死亡,最好的哲学解释也至多只能解除我们对于恐惧的恐惧,而不能解除恐惧本身,因为这后一层恐惧属于本能,我们只能带着它接受宿命。
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是福,何需乎后福?
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的同情一开始可能相当活跃,但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同情就会消退。我们在这方面的耐心远远不如对于别人的罪恶的耐心。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了。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这倒未必出于趋炎附势的算计,毋宁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进入这氛围似乎便分享了他的欢快。相反,失败者即使不累及旁人,他的那一种晦气也够令人感到压抑了。情绪是会传染的。每个人自己的烦恼已经嫌多了,谁又愿意再去分担别人的烦恼呢?
二、一味追求“拔尖”是虚荣心的表现
人的才能是各种各样的,拔尖除了智商较高、做事效率较高之外,并不能说明别的。
比如不少智商高的人,情商很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连异性朋友都找不到,就像《生活大爆炸》里的那几位极客。智商不低,但是交友方面一败涂地,生活得并不快乐。
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较少创造性。因为所谓拔尖就是在既有的规则和轨道上的赢家,世界上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不一定是在既有规则竞争中的优胜者,成功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就更不一定。
凡是要做出真正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创造性,要比所有的过去的成功者都高明,要敢于藐视既有的规则,有更新颖的思路。
一味追求在既有轨道上往前跑,就不会有另辟蹊径的念头,就只能得到世俗的成功,也就是比一般人做得好些而已,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独特的创新的事业和作品。
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过于入世,过多把心思放在俗世的目标上,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