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逆流挽舟rdquo法再
TUhjnbcbe - 2020/12/16 15:39:00

“逆流挽舟”法再析

喻嘉言是奇人,《寓意草》是奇书。

我曾在《疾病的隐喻》中谈到,晚明繁促之象,滋生了士大夫喜服种子壮阳药的时代弊端,亦衍化出喻氏雷厉风行的行医风格,和话本一样的医案。

最是人间留不住,随晚明繁促消失的,也有喻氏一脉侠义的医风,和自诩为医门法律的特殊治法,"添油覆灰"是一例,而"逆流挽舟"则是另一例。

“逆流挽舟”法是中医治疗下痢的独特治法,代表方剂为“人参败*散”,本方具有发散风寒,疏导经络,行气和血之功,适用于外邪陷里、表邪未解之痢疾。因可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而愈,故称为“逆流挽舟”法。

此法虽发轫于《医门法律》,但为吴鞠通深刻领会并应用于《温病条辨》中。吴氏在取其方义基础上略加发挥,形成《温病条辨》治疗痢疾的一大特色,试探析如下。

01

《医门法律》:“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涩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浑是少阳生发之气,非用逆挽之法,何以得此。”

简要版:

1.“逆流挽舟”法首创自《医门法律》,作为喻嘉言治疗下痢的独特治法,适用于痢疾初期,合并风寒表证,或久痢外邪内陷,正气亏虚,皮肤干燥无汗,脉象沉弦的危急情况。

2.“逆流挽舟”法的用药特点为补气药与祛风散寒或祛风除湿药的配伍,代表方剂为人参败*散。

3.吴鞠通取其制方精髓,增加药物加减,提出小柴胡汤的应用,形成《温病条辨》应用“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的特色。

4.现代中医常用此法治疗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痢疾,若辨证准确,可获确切疗效。

完整版:

1“逆流挽舟”法溯源

《医门法律》论述痢疾病机曰:“冬月伤寒,已称病热,至夏秋热暑湿三气交蒸,互结之热,十倍于冬月矣,外感三气之热而成下痢。”

喻氏认为痢疾除湿热胶结外,尚有伏邪之因,“故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主张解表以散外邪,苦寒兼清伏邪。

但若痢疾久病,变证骤生,脉象由浮转沉,由阳转阴,所谓“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涩微弱矣。忽然而转弦脉,浑是少阳生发之气,非用逆挽之法,何以得此。”则需专用逆挽之法。

何为逆挽?喻氏勤求古训,从金匮“下痢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中悟到,阳明胃肠之病,下痢奔迫,水谷之气由胃入肠,疾趋而下,始初是少阳生发之气不伸,继而是随痢下陷。

若“发热身汗”,则为少阳枢机自身协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然脉弦而未汗,则少阳之气当升而未升,外陷之邪当解而未解,故治痢专求少阳。

治疗以人参为君,扶正驱邪,“借人参之大力,而后能逆挽之耳”,配伍二活、二胡、川芎、桔梗大队风药,借其辛散透达,一者表散外邪,一者升举清阳,鼓荡阳气,自里而表提领内陷之邪外出,则水谷自然化生精微,输泄有度,而无下痢奔迫之苦。

故逆流挽舟法作为中医治疗下痢的独特治法,适用于痢疾初期,合并风寒表证,或久痢外邪内陷,正气亏虚,皮肤干燥无汗,脉象沉弦的危急情况,用药特点为补气药与祛风散寒或祛风除湿药的配伍,代表方剂为人参败*散。

《寓意草》中可见喻氏对此法的临床运用。

《周信川患休息痢久不治愈案》载某患者秋月病痢,久而不愈,喻氏诊其脉沉数有力,阳陷于阴,已全然里证,故用此法救其危急。

始用人参败*散散其表邪,继则补中益气汤固其中气。

合并教导患者物理疗法:置火取汗,暖布垫肛,勿令其稍行大便,待憋至腠理微润,心中燥热难耐,才允其如厕。

一面以药力断病程,一面以闭厕截病势,方可断泻下之势,故相比案中“苏郡老医”单纯用药,疗效更加明显。

02

2《温病条辨》运用“逆流挽舟”法探析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88条曰:“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散主之。活人败*散(辛甘温法):羌活、独活、茯苓、川芎、枳壳、柴胡、人参、前胡、桔梗(以上各一两)、甘草(五钱)。”

吴鞠通承袭喻嘉言“内陷成痢”之说,亦观察到某类痢疾发病诱因可回溯至暑湿外感,疾病发展过程除痢下赤白脓血外,可兼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外感表证,此时虽未见所谓“夫久痢之脉,深入阴分,沉涩微弱,忽然而转弦脉”一类的独特脉象,亦可从症状出发,表里同治。

吴氏认为此类患者多属中气亏虚体质,外邪入里从阴化湿,“内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内外俱急”,故用辛温发散之药而不虑其助痢湿热,用甘温补气之品而无增闭门留寇。

吴氏阐发方义,近乎喻氏原话:“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出外,喻氏所谓逆流挽舟者此也”。其评价痢疾初期合并表证的情况,用逆流挽舟法十分合适,“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

在学习喻嘉言原方原药的经验同时,吴氏更师其心法,灵活用药,煎煮加生姜以增表散之力,合并食欲减退,即“热*冲胃噤口者”,加陈仓米二钱,固护胃气。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96条则记述了另一种运用逆流挽舟法的情况

“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柴胡、*芩、人参、丹皮、白芍、当归、谷芽、山楂”《温病条辨》

此条体现出痢疾内陷,邪气从阳化热的另一种情况,故吴氏取其心法,而不用其方。

此证由外邪内陷,迁延数日而成久痢,邪从少阳肆虐,横犯阳明,伤及脾胃,故兼有面色虚浮,大腹膨隆。

“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温病条辨

吴氏认可久痢从少阳论治、逆流挽舟之法,但病由疟疾转化而来,寒热交作明显;湿热搏结肠道,里急肛坠,败*散辛温助热,且扶正理脾之力不及,而小柴胡中姜草枣稳固中焦,又从少阳升提,更为合拍。方中柴胡能引邪外出,*芩清热燥湿;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共起透邪消滞,助阳和阴之功。

吴氏以小柴胡汤逆流挽舟,并非首创,在《医门法律·痢疾门》中,喻氏就提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可能

"《金匮》治下痢,未及小柴胡汤,后来方书不用,犹曰无所祖也"医门法律

尽管批判医家不遵古训,指责历代方书于痢疾门中弃置小柴胡汤不用,喻氏自身究竟也未曾在《寓意草》或《医门法律·痢疾门方》论述或实际应用过小柴胡汤,而吴鞠通能挖掘出此方妙用,并结合临床实践,据症加减,真正扩充了逆流挽舟法的实际内涵。

03

3逆流挽舟法现代临床运用

逆流挽舟法对于痢疾初期,合并风寒表证,表现为身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恶风,胸腹滞痛,滞下赤白不爽,脉浮紧或弦滑,苔白滑或腻者最为适宜。

也可用于久痢气虚,表现为乏力纳差,倦怠身重,身热无汗,皮肤干燥,里急后重,脉沉弦。

除急性细菌性痢疾外,还可用于慢性痢疾、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各种非感染下利。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得当,确能收到满意疗效。

如赵绍琴教授[1]运用逆流挽舟法治疗痢疾,贯穿痢将成、痢初成、久痢三个阶段始终,主张以人参败*散者辅助正气,宣通气机,领邪出表,透解暑湿热邪气,从皮肤间微汗而解,在益气药和祛风胜湿药的基础上强调辛淡芳化药的应用。

李继勇等[2]主张以逆流挽舟法作为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大法,无论宿疾、新发,外感引发,或久痢邪入于阴等均可选用人参败*散加味治疗,总共治疗UC49例,临床总有效率89.8%。

周荣等[3]观察人参败*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治疗组可达85.2%。

在机制研究方面,张永文等[4]逆流挽舟法可看作扶正解表治疗全身疾病的典范,因中医解表法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除小动脉痉挛、抗炎解热作用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作用,而逆流挽舟法治疗的下痢证候正是处于以体表小血管收缩为特征,全身器官组织尚无严重损伤的一种应激状态。通过发汗解表法调整肠道反应状态,解除体表血管痉挛,恢复脏器血流量,改善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是其下痢得以治愈的重要机理之一。

陈岚[5]以“逆流挽舟”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证明败*散可通过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改善肠黏膜损伤,从而促进胃肠动力功能恢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表现和结肠组织炎症程度。

04

4个人验案

高某,女,45岁。年6月初诊。

主诉:腹痛腹泻伴粘液脓血便3天,患者3天前因过食生冷,次日即恶寒发热,汗少,头身酸困。继见腹痛腹泻,始则稀便,继为赤白脓冻,里急后重,一日可达6-7次。医院就诊示:大便常规呈粘液状,白细胞(++),红细胞(++)。予以“左氧氟沙星”1/日,“枫蓼肠胃康”2/日,服用1天后腹泻次数不减。

刻下胸腹胀满,不思饮食,乏力倦怠,头痛,苔薄白,脉浮滑,病由风寒外束,卫表失宣,加之饮食不洁,湿热积滞阻于胃肠,致传导失司。治宜逆流挽舟,佐以通导。

处方:荆芥6g、防风6g、木香9g、羌独活各6g、柴胡9g、前胡9g、茯苓20g、枳壳9g、桔梗9g、川芎15g、西洋参9g,槟榔12g、白芍15g、当归12g、*连6g。5付水煎服,一日两次。

一周后复诊,患者自诉药后汗出,腹痛明显缓解,次日大便次数减少至3-4次,里急后重亦除。服第五剂大便尚成形,无红白粘冻,复查大便常规正常。惟食欲不振,脘腹不适,苔薄微腻,脉细滑。外邪已解,然脾胃运纳之能未复。拟健脾化湿调治。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资调理,5剂后症状好转,回访时已停药。

参考文献:

[1]丘建荣.赵绍琴教授运用逆流挽舟治痢经验[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5(6):22-24.

[2]李继勇.运用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8(4):-.

[3]周荣,彭琪,张敏.人参败*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4例[J].西部中医药,,27(08):52-54.

[4]张永文,樊巧玲.逆流挽舟法治下痢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1):8-10.

[5]陈岚.“逆流挽舟”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54-55.

感谢观看,欢迎讨论

奖小鲤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逆流挽舟rdquo法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