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的概念最早源于希腊语,意为“对生命有益”。益生菌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1)双歧杆菌类(长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2)乳杆菌类(嗜酸乳杆菌、乳酸菌、鼠李糖乳杆菌等);(3)革兰阳性球菌类(粪链球菌、嗜热链球菌等);(4)真菌类(酵母菌等)。
目前最常研究的益生菌有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一些非致病性的链球菌、肠球菌,以及放线菌与酵母菌等。已批准上市的益生菌有金双歧、妈咪爱、整肠生、培菲康、合生元等22种药物及多种益生菌粉类保健品。
益生菌作为一种调节机体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的有益菌,其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应答、拮抗病原微生物、促进消化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及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等。
临床上已有研究报道表明,益生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肠易激综合征(IBS)、感染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炎症性肠病(IBD)以及恶性肿瘤、肝性脑病等,可见益生菌在多种相关疾病的防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IBS的发生。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腹泻、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改变、粘液便等症状。而将益生菌用于IBS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腹胀、腹泻等肠道症状和肠外的不良反应。
2感染性腹泻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患者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除了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外,使用益生菌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抗生素滥用,对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也十分重要。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ADD因抗生素的滥用所致,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治疗无效。使用益生菌治疗ADD患者,能有效地降低腹泻的发生率。
4炎症性肠病(IBD)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临床表现一般为腹泻、腹痛甚至血便。研究证明,使用益生菌制剂治疗IBD,不仅能增强IECs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和肠道菌群,同时可以减轻肠道慢性炎症。
此外,益生菌也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肝性脑病、AIDS、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便秘、草酸钙结石、I型糖尿病、新生儿*疸、结肠直肠癌、乳糖不耐症、变应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与预防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