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正在全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菌群移植作为我院普通外科“”兴医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赵浩亮教授的带领下,经过2年多的筹备,通过项目设计、专家论证、伦理审查和物价申请等关键环节,于年11月成功开展了菌群移植新技术。应用菌群移植技术治疗的2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该技术的顺利开展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病例一:患者张XX,男性,59岁。胃肠道手术后,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多重耐药菌感染和重度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达10Kg,病程长达5个月,医院,病情无明显改善。转入我院后,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治疗,病情达到有效控制,但反复出现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随后调整治疗策略,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发现患者肠道存在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根据指南共识给予菌群移植治疗,重建肠道微生态,治疗效果显著,且咳嗽咳痰症状显著好转,康复出院。
病例二:患者李XX,女性,20岁,内蒙古人。慢性顽固性便秘,病程长达7年,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曾就诊于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病情无明显缓解。入住我院后经过身心评估和多学科诊治,给予以菌群移植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周后,该患者自主排便次数明显增加,腹痛腹胀症状得到缓解,准备进行下一次菌群移植,以巩固治疗疗效。
该技术负责人董秀山博士介绍,菌群移植被认为是近年来的突破性医学进展。菌群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肠内,以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目前该技术已被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并逐渐推广应用于慢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和炎性肠病等肠道疾病,以及神经精神系统(自闭症、焦虑和抑郁症、帕金森疾病)、代谢系统和肿瘤免疫等疾病的治疗。董秀山博士表示,对于采用传统治疗无效、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的肠道疑难疾病,菌群移植可能将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或选择。
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共有17个省(直辖市),约3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菌群移植技术。医院作为我省首家开展单位,将加快临床肠道微生态实验室的建设,培养菌群移植专业人才,规范菌群移植技术,对标国内一流,推动我省在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助推我省“”兴医工程取得新突破,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做出贡献。
————/END/————
文字及图片来源:许文辉
编审:袁红奎
医院最新动态
分享院内最近活动
服务广大医护职工
普及更多专业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