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孙庆
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这时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养生保健中应注意防护。
雨水三候
SPRING
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獺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一候獺祭鱼:雨水一到,水獭开始捕鱼,将很多鱼摆在岸边,如同陈列祭品。
二候鸿雁来:雁,指的是大雁。大雁是知道季节更替之禽鸟,春天一到稍一转暖,大雁就纷纷的从南方水泽之地向北而飞了。
三候草木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中,草木悄悄地抽出嫩芽,新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萌动,当真是带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最是一年春好处”。
起居养生
辛丑年已经到来,《*帝内经》中记载“凡此太阴司天之*,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原野昬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於差夏。”整年的关键词是“寒湿”。
雨水节气时,太阴湿土遇上了厥阴风木之气,风木与肝相应,使得肝气的疏泄被湿所阻,容易出现筋骨不舒、关节不利等症状。
因此,年老体弱者生活起居方面应不用冷水,避免寒湿侵袭机体。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且不要过早的减少外衣。同时,在室内要注意常通风换气,来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饮食养生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肝木旺则克脾土,影响脾胃,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雨水节气要特别注意补脾。
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故雨水饮食宜多吃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龙眼肉、板栗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金橘山药小米粥原料:金橘、山药、小米。
作用:疏肝健脾。
玫瑰花糕原料:糯米粉、黏米粉、核桃肉、大枣、玫瑰花、白糖。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情志养生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中医认为忧思伤脾,人过度忧虑,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各种消化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降低、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雨水节气情志养生至关重要。应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尽量调整心态,做到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
节气防病保健
雨水节气,体外寒、湿为主时之邪易伤脾土,加之春季为肝木旺盛之际,脾胃之气更易受损。因此,养生应以调养脾胃为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可见,脾胃健旺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除了以上日常起居需要注意以外,雨水时节您还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药干预方法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1、艾灸具有扶阳、补虚、防病、养生保健之效用,根据二十四节气灸法各个节气取穴,雨水艾灸穴位可选择:
督脉:大椎、肾俞、肝俞;
任脉:期门、关元、神阙。
每穴灸15~2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能忍受为度。
2、叹息法
全身放松,先深吸气后,再尽量呼气,在呼气时发出“嘘”音,并尽力瞪目,重复10次。可调和脏腑,疏肝理气。
专家简介
孙庆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天津中医院名老中医继承人。
擅长主治:运用中药汤剂结合脏腑推拿疗法内外兼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生理性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功能性内科疾病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等软组织损伤疾病。
出诊时间:南院治未病门诊:周一、四上午。
天津中医院
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秉承中医传统治未病思想,将中医体质辨识、健康体检、亚健康状态调摄、中药膏方调理等多种健康管理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