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脾衰比肾虚更可怕脾衰人就废了一半
TUhjnbcbe - 2021/4/24 23:21:00

为什么脾衰比肾虚更可怕呢?先从生命力量的动力谈起吧,通常人们认为:

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然而现实中许多西医医师从来就没拿着脾当回事儿,说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不知道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的航母级消*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另有一些人误认为生命力量的动力是肾,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当然肾影响脾,但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脾与肝相辅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暴裂,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呢?像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晕,眼球胀,这些都是脾衰所致。头胀、大脑发空、昏沉、困乏,根在后脑,也可说是脾的问题。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患者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接着就昏睡过去;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是干什么的?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脾虚有湿


  脾虚有湿,是一个中医学术语,指脾虚湿困和湿困脾阳两个脏腑辩证方法。

脾虚湿困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于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这是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产生的病症,是内因。简单来讲体内有湿是因为脾虚,病机在脾,故要补气健脾,佐以燥湿。

湿困脾阳


  与脾虚湿困症状大致相同,但病机上稍有差异。湿困脾阳,是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化,脾脏本身无病,只因饮食或气候环境等外因引起水湿过重,脾困其中,阻碍运化功能。这种病症简单来讲就是脾虚是因为有湿。


  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等。


  
  


  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苔*腻,脉濡数。多见于*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一): 中医脾虚证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


  


  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二)--肝郁脾虚


  中医肝郁脾虚证最常见的5个症状依次是脉弦、胸胁胀闷、纳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


  


  

(三)--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证,外邪入里、劳倦内伤,久病虚损均可导致脾肾两脏阳气虚衰。久泻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肾两脏阳衰,或他脏虚损渐及于脾肾,均可造成两脏同时虚衰而为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提示脾肾两脏机能减退、运化失职,水湿停滞、阴寒内盛、全身脏腑功能失调。


  脾肾阳虚是以虚为主夹有实证之证候。主症:下利清谷、腰膝酸软、肢体浮肿、形寒肢冷。临床表现:下利清谷或久泻滑脱或五更泄泻,少腹冷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面目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四)--心脾两虚


  


  (1)症状: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缓弱。此种不寐临床上比较多见。


  


  (2)病机:由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本型病人多为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人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年老气虚血少等,引起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有的病人则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胃气不和,脾阳不运,食少纳呆,气血化生来源不足,无以养心,而致心脾两虚。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因而辨证施治时,必须将以上病机及辨证要点结合起来,辨证方能更加准确。


  

(五)--脾肺气虚


  


  脾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脾肺两脏气虚,出现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的虚弱证候。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声低懒言,乏力少气,或吐痰清稀而多,或见面浮肢肿,面白无华,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虚损。久咳不止,肺气受损,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运失健,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湿浊下注,故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为气虚之象。肌肤失养,则面色晃白,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肺气虚证、脾气虚证相辨别。单纯的肺气虚证以咳喘不止,短气乏力等肺的定位症状为主;脾气虚证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的定位症状为主。本证除了见一般气虚症状外,还同时见肺脾两虚的定位症状。

 (六)--脾虚忌食物品


  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甲鱼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螺螄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匯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洩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牡蠣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洩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裡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洩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為「寒,无*」。《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洩泻者勿入。」


  


  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蜆肉、鰒鱼、芝麻、蕎麦、柿子、柿饼、荸薺、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獼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蓴菜、髮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

睡觉常流口水可能是脾虚

人在睡觉的时候容易流口水,原因有很多个。“睡觉姿势不恰当的话,比如说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压着脸睡觉、张着嘴睡觉,都可能导致睡觉时流口水。”此外,如果口腔内不健康的话,也会在睡时“控制不住”口水。如果人每次刷牙刷得不彻底,齿缝中食物堆积,就会导致牙齿患病,炎症会加大唾液的分泌量。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衰比肾虚更可怕脾衰人就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