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紧张就腹痛腹泻,可能是肠道应激了这些
TUhjnbcbe - 2022/11/25 22:44:00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平时胃肠没有任何问题,但遇到让人紧张的事情时,可能会经常面临腹痛和腹泻这样的尴尬局面。而且,往往越紧张,腹痛和腹泻就越严重。

有些人吃完早饭就上厕所,但往往吃完不久,又要第二次第三次去。而且腹泻时间长,不敢出远门,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如果这偶尔发生,患者会以为自己吃错了东西而无视。但是,如果每次都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得了肠应激综合征。那么,你知道肠应激综合征吗?你知道为什么出现吗?

肠应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以腹痛、腹胀、腹胀为主要症状,或伴有排便习惯(频率、粪便性状等)改变,但临床上无结构或生化改变。

目前肠应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与饮食、遗传、心理、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肠道炎症、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衡等因素有关。

饮食是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两方面。其中,食物不耐受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摄入吸收不完的碳水化合物、油炸类、高脂肪食物等。

不同的食物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导致神经、内分泌、胃肠道生理改变,可能出现肠应激综合征。

肠应激综合征被认为是慢性心身性疾病,多数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和精神异常,精神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症状和病程。

长期的心理或精神异常会影响机体自主神经功能,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异常、结肠运动功能紊乱、肠道感觉过敏、小肠转运、结肠黏膜黏液分泌过多,可能导致患者大便性状改变。

另外,精神、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异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导致脑-肠轴与生理、精神反应元件的相互作用障碍,机体调节功能紊乱。患者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妄想等神经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是一个多因素调控的过程,涉及肠道感染、饮食、炎症和免疫、肠-脑相互作用、心理应激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引起肠道屏障功能不全、肠道免疫系统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反应,继而与下游细胞因子发生接触。

内脏高敏感性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发病机制。内脏高敏感性是指内脏组织对刺激的感受阈值降低,生理刺激引起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感觉变化,最终引起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胃肠动力异常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动力异常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患者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反应明显过强,可导致结肠移行运动复合波运动异常,诱发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当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时,便秘的结肠高振幅收缩波明显增加,肠道运动时间缩短时可引起腹泻。

成人肠道约32平方米,内有大量黏液和营养物质,是肠道微生物定居生长的良好环境。正常肠道菌群维持宿主正常肠道生理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合成维生素,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同时影响脑神经发育和情绪调节。

而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易受饮食、药物、感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菌群失调会导致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肝脏疾病、肥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目前许多文献研究表明,肠应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菌群多样性、黏膜相关菌群种类及菌群比例的变化、代谢产物活性的变化。

那么,得了肠应激综合征的人,有什么症状呢?人们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患有这种病?

肠应激综合征无特异性症状,但与器质性胃肠疾病相比,肠应激综合征具有起病缓慢、间断发作、病程长但不受全身健康状况影响,症状出现或加重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相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的特点。

其中腹痛、腹部不适是肠应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和形状异常。大部分患者排便后腹泻缓解,部分患者腹痛易出现在餐后。腹痛可累及腹部任何部位,疼痛常呈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一般不固定,表现多样。

腹泻也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分量少,成糊状,含多。患者禁食72小时后症状消失,夜间不出现。有些患者因禁食而诱发腹泻,有些患者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

肠应激综合征患者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涩、量少,可能沾有较多黏液,常伴有排便不干净的感觉。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胀、胃灼热、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除消化道症状外,部分患者还表现为背痛、头痛、心肌、尿频、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

肠应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基于症状学,基于排除器质性疾病。因此,至少3次大便常规培养阴性,便潜血试验阴性,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甲状腺、肝、胆、胰腺、肾功能正常方可诊断。对于40岁以上的患者,为了排除肠道感染性、肿瘤性疾病等,结肠镜检查和粘膜活检也是必要的。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目前临床多采用国际公认的IBS罗马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是指不适而不是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两种或以上:排便后症状缓解;发作伴排便频率改变发作伴大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符合上述标准。

粪便性状或频率的变化包括: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日排便3次以上);粪便性状异常;排便费力;排便紧迫感,排便不畅,排黏液便,腹胀。

肠易激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提高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肠应激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肠应激综合征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样,在治疗中应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发因素和对症治疗,为患者提供指导建议,强调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IBS患者最重要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具体包括根据我国膳食标准调整食谱成分,进行适当的运动,维持心理健康。

如果是因为负面的精神刺激,要预防这种情况,需要的是调整心情,使心情舒畅,遇事保持豁达开朗,合理释放生活和身心的压力。

同时也要注意日常饮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传统饮食规律,建议避免暴饮暴食和减肥,每日液体摄入量约2L,限制酒精、碳酸饮料摄入量,减少脂肪、可溶性纤维、咖啡因、产气食品摄入量。

腹泻为主的患者宜适量限制劣质蔬菜水果,便秘为主的患者提倡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增加大便容积,调节肠道运动,缓解便秘,减轻腹痛。

另外,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减少对各种压力的反应。

对于症状严重、已经影响日常生活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症下药缓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规药物包括解痉剂、止泻剂、不被肠道吸收的抗生素、渗透性腹泻剂、促分泌剂和益生菌。腹痛、腹泻症状较重,上述治疗无效,精神症状明显的,可尝试抗抑郁、抗焦虑药。

肠应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胀、腹胀为主要表现,伴有排便相关、排便习惯(频率、粪便性状等)改变的常见疾病,目前临床常规检查未见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患者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及时确诊和疗效不理想而频繁就诊,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造成了相应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所以,人们可以提高自己对该病的认识,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合理怀疑,医院去专科医生检查和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紧张就腹痛腹泻,可能是肠道应激了这些